2024年1月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地域系统协同观测与转型机理及模拟”2023年度进展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召开。地理资源所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地理资源所于贵瑞院士,武汉大学刘耀林教授,地理资源所方创琳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一处熊巨华处长,地理 资源所科研处崔璟副处长,以及来自地理资源所、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项目参加单位的近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包括与会嘉宾介绍、项目研究进展汇报、专家领导指导与交流、重点研究成果交流研讨等环节。
崔璟副处长在会议一开始介绍了会议背景及与会专家领导,并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欢迎词,对该项目的实施表示祝贺,希望专家组提出意见,要求项目以年度进展研讨会为契机,根据专家意见不断完善相关研究,持续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研究进展汇报与专家领导指导与交流环节由项目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主持。首先重大项目负责人和课题一负责人刘彦随研究员汇报了项目2023年度研究进展和课题一2023年度研究进展,张立强教授、洪武扬副教授分别汇报了课题二和课题三2023年度研究进展,王黎明研究员汇报了综合集成平台2023年度研究进展。
会议致辞、项目与课题负责人汇报
项目咨询专家在听取年度研究进展汇报后,对项目及各课题的进展状况和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项目的意见和建议。陆大道院士指出,应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开展多维度研究,探索开展具备前沿性质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为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依据。崔鹏院士认为应找准中国乡村发展问题,从系统内外部的交互作用出发探究要素对系统的效应,同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乡村系统的要素,探索转型的条件和方向,并开展转型评估。于贵瑞院士指出,要聚焦项目的关键词构建一个科学逻辑的闭环,重点回答中国式的现代化背景下是否需要乡村、乡村的未来图景是什么、乡村如何发展、乡村在未来中国的产业体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什么功能等科学问题。傅伯杰院士建议项目和课题进一步讨论,梳理已完成工作的疏忽点和无效点,分析项目的核心点,也即科学认知乡村地域系统、明确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方向、重视对不同类型区的研究等,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现问题的细化研究。曾刚教授建议课题组之间要强化协同创新,共同推进项目实践,同时积极开展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刘耀林教授指出,目前项目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建议可从一定尺度下去把握指标体系、一定格局下通过指标呈现空间特征、同一指标观测条件下实现模拟集成。方创琳研究员认为项目组应积极探索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限制性因素。赵鹏军教授建议要深入政府部门探索当前决策中的关键难题,实现科学导向和决策导向相结合,同时强化乡村文化转型和社会重构支撑下的空间转型以及国际比较研究,并聚焦关键要素重点突破。熊巨华处长指出,在研究乡村地域系统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三农政策放在重要的地位去考虑,同时在项目层面考虑乡村文化问题,并从乡村地理学的理论层面来回答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咨询专家和领导对重大项目与课题年度研究进展提出建议
刘彦随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感谢各位专家对项目的认可,强调要加强各课题的内部沟通和相互支撑,进一步凝练成果,再接再厉。
会议下半场为课题重点研究成果汇报研讨环节,分别由刘彦随研究员、张立强教授和郭仁忠院士三位课题负责人主持,并就各课题子课题年度研究进展进行点评和交流。郭仁忠院士指出课题三的模型设计方面需要明确模型的创新点,评估模型的具体作用和模型的质量,同时项目应总结国外的研究经验,明确乡村地域系统中量化指标的具体参数,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分析打破统计数据单元的限制。刘彦随研究员指出重大项目是面向国家战略的,项目骨干需要有觉悟、有情怀去更好的完成重大项目;站在基金委的角度去思考重大项目,探索重大项目能够产生的科学发现、学科发展,解决地理学存在空心化问题;同时,要处理好课题与项目的关系、指标与协同观测协的关系、模型和系统集成的关系、案例和地域的关系和现状和情景格局关系。
与会咨询专家和项目组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