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随研究员在《地理学报》发表乡村转型与乡村振兴代表作研读

 
 导 言】人地关系、区域关系、城乡关系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命题。长期以来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约束和“重城轻乡”战略影响,“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也成为地理学面向国家需求的重要前沿领域。通过系统研读刘彦随研究员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乡村振兴”与“乡村转型”研究代表作,领略了集乡村地理学理论—技术—实践应用于一体的综合研究特点与学术特色,特此推荐!

一、乡村振兴:近3年(2018-2020年)发表了“乡村振兴”系统理论(2018)、地域战略(2019)、规划方法(2020)“三部曲”。主要思路与研究主线是运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深化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研究,提出了乡域多体系统(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和多级目标体系(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类、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研制了乡村地域系统区划方案,提出乡村振兴分区战略;建立了“三主三分”规划技术体系。拓展了人地系统理论,细化了乡村人地系统类型:即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诠释了相应的“人-地”关系为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倡导推进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探索发展乡村科学、人地系统科学。

1. 刘彦随.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地理学报,2020,75(6): 1120-1133.

2. 刘彦随,周扬,李玉恒.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2019,74(12):2511-2528.

3.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二、乡村转型:10年前的3年(2007-2009年)发表了乡村转型发展(2007)、乡村发展动力机制(2008)、空心村综合整治(2009)“老三篇”。主要思路与研究主线是带领农业与乡村地理团队,发展乡村地理学。探究乡村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理论,解析城乡融合体系、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及其交互动力机制,以农村空心化演进规律与空心村整治工程技术为抓手,理论诠释空心化“生命周期”,空心村“三整合”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原理及其山东、陕西等地工程化应用。

1.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2. 张富刚,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8,63(2):115-122.

3.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62(6):56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