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随研究员参加"中国城镇化高层研讨会"并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创新与战略决策”论坛——中国城镇化高层研讨会32日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并启动“中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与城市建设布局研究”院士咨询重大项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叶大年院士主持。

应邀出席会议的院士专家有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周干峙先生,中国科学院叶大年院士、黄荣辉院士、陆大道院士,清华大学王光谦院士、北京大学梅宏院士,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后凯,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李克欣,中央政策研究室处长刘新民,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处长张德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董筱丹;中国科学院领导李静海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周德进、副局长工敬泽、处长谢光锋、副处长冯霞,以及课题组主要成员40余人。

重大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研究员作了项目总体研究方案介绍。他强调:“九五”以来,中国出现超高的城镇化速度,土地城镇化太快、失地农民持续增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迟缓甚至衰退;农村空心化、土地闲置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地区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建设占地大规模扩张,城市人均占地很快达到110-130平方米的高水平,这是大多数人均耕地资源比中国多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陆大道院长进一步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然是长期积累和长期发展的渐进式过程。要根据城镇产业的吸纳能力、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城镇管理水平提高的程度等,逐步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

课题组安排三个演讲报告,分别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作的报告“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教授作的报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唯佳教授作的报告“城乡统筹的中国城镇化与人居科学”。

刘彦随研究员作报告: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刘彦随研究员的报告包括三部分,核心内容如下:

(一)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化率,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两种统计口径。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理解城镇化的内涵。具有“四性”:动态性,城镇化表现为人口迁移、产业集聚和土地景观改变等动态过程;必然性,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综合性,是城乡发展中各种要素由“村”变“城”的综合体现;目标性,受工业化、市场化等多重驱动,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空间集聚、城乡服务均等化的结果。

农村现代化是指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的过程,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等现代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综合过程,是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的重点与难点。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二)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关系辨析

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是具有一定联系方式与作用途径的对象性、耦合性的城乡系统过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具有一体、平等、互惠的关系。一体关系,体现在城乡地域系统耦合一体发展。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是一体的。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农村现代化是城镇化重要目标,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平等关系,体现在公共服务均等配置与利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亟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地域系统的空间优化与效率提升;互惠关系,体现在要素平衡交换与实现共赢。通过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农村整治与现代化助推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农村现代化,实现互惠、协同、共赢。

(三)基于二者关系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启示

1、高速城镇化:漠视城乡统筹方针,阻碍了农村现代化。要正视长期漠视城乡统筹的后果。1)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空心村不整治,新农村难建设。中国乡村空间广阔,但长期被忽视。中国城乡人口各半,而农村居民点用地17km2,是城镇建设用地的4倍之多。据测算,综合整治潜力在46-54%、约1.14亿亩土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与政策创新,合理盘活利用村庄存量土地势在必行;2)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暴发类似“癌症村”问题,农村治污没有退路;3)农业兼业与耕地流失。“三留人口”问题突出,农业兼业化、“有地无人耕”农村何以现代化?

2、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协同目标。“十八大”提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三农”问题;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施城乡资源均等配置和服务均等化,有效带动农村现代化。遵循中国城乡发展地域差异性,探索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同地域模式和机制。新时期中国“新农村建设”方略只能加强,不可消弱。

3、重视顶层制度设计:搭建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新平台。建设全序列城镇空间体系,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重点发展中心镇和新型社区;创建城乡一体化与等值化目标体系。 “进城”、“下乡”、“同权”。同步解决非农化人口适宜居住、稳定就业与社会保障;推进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创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让权于村,问计于民。着重破解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低、欠账多的现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