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重点基金项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由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主持、30余位科研人员参加。项目已执行四年(2007-2010年),在项目组成员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与丰硕成果。 ???? (1)构建了农村发展系列数据库、指标体系与数理模型,揭示了农村发展的时空规律。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农村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78.5%的县市域农村发展动态度呈持续增大态势,但地区差异明显;长三角、京津冀、胶东、珠三角等地区是农村发展水平与速度的高值区。根据农村发展度将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划分为环渤海、江浙沪、闽粤琼等一级类3个、二级类15个。 ???? (2)模拟分析了农村发展过程的主导类型及其农业产业与就业结构演进态势。包括农业主导型乡村(占14.4%)、工业主导型乡村(占11.1%),商旅服务型乡村(占10.4%),均衡发展型乡村(占61.0%)。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转型发展影响显著。预计到2020年,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将分别降为6.0%、32.2%。 ???? (3)诊断了不同类型区域和村域尺度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动力机制。前者包括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大类,后者包括农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郊多功能农业带动型、村企联动发展型三大类。模式的成长取决于区域差异性、功能主导性和问题制约性的“三性”耦合机制。实现乡村组织、产业和空间“三整合”,是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4)研究界定了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与建设理念。构建了城郊山地丘陵区生态经济型、集体经济主导型、个体经济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等带动性较强、易于推广、技术相对成熟的新农村建设主导模式,并开展了天津市东丽城乡土地配置及空间重构新农村建设,山东省禹城统筹城乡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海南省三亚城乡一体化镇村融合型新农村建设等典型区域规划与示范应用,促进了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 (5)基于高分遥感开展空心村逐户调研,模拟分析了快速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的交互过程及效应。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为例,模拟揭示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及其动力机制,总结了空心村“三整合”调控理论,提出了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村内集约型等村庄整治与中心村(社区)建设模式,并以山东禹城市为典型案例,与地方合作推进“一整三还”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示范。 ???? (6)立足农村发展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着眼于资源、环境、产业、科教和政策视角,界定了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战略方向、重点领域、新农村建设主体与科学发展途径。按照城市近郊区、城市远郊区及道路沿线地区、传统平原农区、山地丘陵区等不同类型,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差别化策略。 ???? (7)基于典型区调研与系统研究,总结提炼了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重点阐释了城乡地域系统构成及互动机理、农村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主导类型、农村空心化时空演进及整治模式、新农村建设整谐发展原理和新农村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综合集成方法体系。 ???? 项目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SCI/SSCI论文24篇、EI论文4篇;出版专著2本、论文集3本;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专论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培养博士生21名、硕士6名、博士后10名。以本项目研究为基础,相继获得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重要方向项目、青年人才项目,以及国土部、科技部和山东、海南、河南、陕西等省市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资助。 ???? 项目研究紧紧面向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发展需要,凸显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理念,注重典型实证研究与地理学理论创新相结合,推进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成果既为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 参加重点基金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有龙花楼、鲁奇、张义丰、张宏业、冯德显研究员,陈玉福、朱晓华、严茂超、卢艳霞、邵晓梅、尧德明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人员杨子生、但文红、王业侨、龚建周、梁昊光、王介勇、陈秧分、胡银根、文琦、崔卫国,博士研究生张富刚、杨春悦、王丽娟、翟荣新、张衍毓、刘自强、刘玉、李裕瑞、孙虎、徐克帅、朱琳、鲁莎莎、方方、杨忍、王国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