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 新闻】:如何借评估更大程度促减贫

 
       今年的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是我国历史上对政府扶贫成效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第三方评估。

“评估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评估推动基层的工作,高兴的是我们评估过的县市确实已有非常大的改变。” 日前在京举行的“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决策”论坛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但文红说。

今年开展的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属于预评估,未来几年每年都将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估。

发现和解决问题

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为贫困人口,以下即可得到国家的转移支付,收入稍微超出一点,就得不到这种补贴。 “绝对”补贴形式“打击”了积极干活挣钱的人。

多位专家都提到物质性扶贫带来的弊端。直接输送利益导致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出现“争当贫困户”和“养懒汉”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敏提出“应该催生贫苦户‘自助动力’”。

将经济收入普遍低的农户从民众中区隔出来并标志为“贫困户”,产生贫困标签,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国华认为这易于形成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冲突。第三方评估要关注贫困户识别中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但文红团队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现有的脱贫农户,近90%是靠“打工”脱贫,而实施的扶贫项目的增收效果还不明显。

贫困地区发展最大的阻碍是交通、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但文红看来,保障这些方面投入的项目资金是必要的,“每一条通村公路的建设,每一个村卫生所/室的开设,每一个村文娱活动室的建立,都给贫困农户带来极大的脱贫动力。”

减少致贫因素 让扶贫更有效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海山看来,草场承包到户、游牧变定牧、网围栏化,在加剧内蒙生态恶化,让资源破碎化、低效化、脆弱化,导致制度性贫困。同时,“入世”后,牧区贫困化趋势在加剧。

滥采乱挖矿产资源、饲料地建设、搂草挖药等都在加剧草原生态恶化。这也是致贫因素之一。

海山认为,应该真正构建生态优先制度和机制,同时精准扶贫更多从建造血机制入手,优化重组生产要素。

比如,坚决停止草原地区“粮食大县奖 励政策”;扶贫工作重点应放到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上。为此积极推进牧民合作社发展;生态补偿金和扶贫资金只能发给那些参加合作 社、整合草场、实行季节性轮牧生产的贫困户,严禁一手拿国家补贴,一手拿草场租金,掠夺性经营草场的做法。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也很重要 ,游牧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延续数千年的文化,“如果让它发挥作用,很多资金项目都可以不用了。”海山说。

如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承担了一定扶贫任务。扶贫工作中还出现一种迹象,即政府代办一切,干部甚至到贫困户家里帮忙做饭、打扫房子。

“政府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各 个部门都有特定职能,其职能扶贫是无法替代的。”海山表示,比如教育局或水务局帮扶一个村,解决不了问题,他们应该解决的是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费用问题, 或帮助维修水利基础设施,解决水患和缺水问题。而一些嘎查放什么牛、种什么作物,政府可以建议,不能强加。

“现在应强调制度重于设施,文化重于工程。以这样理念来设计精准扶贫内容,可能更好。”海山说。

继续提升评估效应

让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欣慰的是,今年的第三方评估工作,除了完成政府的工作目标,还有很多外溢性效果。

除了政府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欧青平也希望进一步增加多方面的力量,倡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或公民个人主动参与精准扶贫成效评估调查工作,“以进一步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也是对政府所推动的扶贫工作的一个完善。”

欧青平认为第三方评估的评估方法、技术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事第三方评估的机构和个体需要加强对所评估地区的深入了解和交流,系统了解每个地区的扶贫特点、民俗及语言等,以增强评估的客观性、有效性,全面提高第三方评估工作的精准性、结果的可靠性。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胡银根提出,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改正的建议应当建立向第一、二方沟通对话机制,形成建议向地方政府进行及时反馈,使评估调查中发现的创新方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实施和纠正。

“第三方评估不仅是关注结果,关注贫困户是否脱贫,还要关注过程,关注他们如何实现脱贫。” 胡银根建议。

如今,不少省市县委托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专家团队进行扶贫工作成效的评估,“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专家组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个专家团队在承担地方工作之前,应当有非常好的区域问题研判,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储备,不宜有任务就揽、见项目就做。” 本论坛召集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提醒。

通过竞争方式团队有可能继续承担第三方评估任务,刘彦随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专家大团队、部门大协作、技术大平台优势,在服务国家考核需求的前提下,第三方评估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发挥评估的前瞻性、政策措施的储备性以及地方决策的支撑性作用。

来源: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1/36051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