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专家视点——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综合研究

 

                         http://www.cas.cn/zjs/201610/t20161031_4579654.shtml

      土地利用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的新途径引入中国十多年来,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土地利用转型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并逐步进入国际学术视野。迄今为止,国内已有30多篇以“土地利用转型”为研究主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了20多项以“土地利用转型”为主题的研究项目。2015年,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管控技术与政策创新”的启动,进一步表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均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其中,土地利用显性形态指一个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具有数量和空间结构两重属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依附于显性形态且需通过分析、化验、检测和调查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具有质量、产权、经营方式、投入、产出和功能等多重属性。

  土地利用转型任何时候都发生在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及管理系统这三重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框架之内: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驱动下的土地利用转型引起的资源环境效应对自然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一影响通常是负面的,自然系统往往通过灾害的发生和土地资源的退化等反馈方式加剧土地利用转型进程;地表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表现为自然资源的衰竭和环境的退化,当这些问题足够严重以至于引起公众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时,管理系统就可能通过制定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实施土地资源工程等管理手段影响土地利用者主体行为,直接或间接地调整土地利用经济系统,管控土地利用转型;管理部门根据实施管控措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而调整相关管控措施,通过对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影响及调整后的管控措施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转型达到预期目标。

  作为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载体的土地,其利用转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息息相关。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重组与交互作用使我国步入乡村转型发展新阶段。乡村劳动力要素的变化、土地经济价值的主导、现有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影响,共同驱动我国土地利用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形态变化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决策部门亟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多种手段,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措施。需要重点关注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手段,并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加快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从单纯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综合管理转变,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统一的综合管理转变,更好地优化配置并持续高效利用城乡土地资源。

  (作者:龙花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