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 报道 农区城镇化:“被”拖后腿的角落

 

作者: 丁佳 李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23


     城镇化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词。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确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从表面上看,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城镇化的高速车就已然开到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头寨口。

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对中国农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近日,“我国农区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咨询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启动,多名院士专家围绕农区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天平的另一端

近年来,城镇化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政绩本上的主角。许多地方都在大拆大建,忙着“升格”,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巴不得一夜跑进城镇化。

中科院院士叶大年坦承,我国城镇化进程一味求快,违背了自然规律,“错就错在将幻灯片当成电影放映了”。

天平开始倾斜。在失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农村的现状让许多科学家感到忧虑。咨询项目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在实地调研时发现了许多问题。

“有的村庄,房子返修后挺漂亮,但街道等公共设施却跟不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刘彦随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长期的“城市偏向”模式,造成了广大农区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农区城镇化的困境集中体现在人多地少、底子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值的弹性空间小,保耕地、保粮食与建园区等方面,工业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农区城镇化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是未来拉动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但是农区城镇化规模和潜力要谨慎看待,不能盲目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在中科院院士陆大道看来,重视分析农区及农区内中小城市自身的特点很有必要,要将农区城镇化的关键放在产业支持上,重视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整治。

失地农民:何时当上城里人?

实际上,“被”拖后腿的并非只有农村建设,“人”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土地被低价征收。可城市在吸纳农村土地的同时,却未能同步做好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工作。

有数据显示,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只有45.9%。也就是说,土地城镇化速度要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而另一方面,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又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并没有实现在城市的永久定居。

“我国需要实现从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转变,循序渐进地实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过渡。城镇化的核心在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农区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说。

咨询项目组专家建议,围绕农村人口转移与就业,未来农区城镇化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突出区域中心城市与重点城镇建设,引导农民离开农村、有序进城;二是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目标,推进就地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中心社区集中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模式。

“前者比较适合进城多年的农民工,尤其是符合‘80后’、‘90后’年轻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而对大部分农民工和未来新生农民工来说,就更适合于融入中心城镇、新型社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刘彦随解释。

特殊的农区更须科学对待

“农区耕地保护、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它兼任着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的双重使命。”咨询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傅伯杰认为,农区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

这也让农区的城镇化问题成为中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农区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切勿揠苗助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指出,“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就像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惯性很大,因此也不能突然刹车,否则就会有翻车的危险。”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科院地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联合开展的“我国农区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咨询项目应运而生。20多位院士专家将通过为期一年的咨询研究,为新形势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特别是农区健康城镇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更加科学理性的决策建议。

《中国科学报》(2013-05-23 4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