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高速发展隐忧已现 农村发展空间何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及 “城镇化”,并将其作为国家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模式应该怎样?城镇生活生产系统的要素要怎么确定?城镇化问题理性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无一不困扰着发展中的中国。

32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高层论坛上,上述问题也引发了与会院士专家的深思。

人们盼望着,在中科院同日启动的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与城市建设布局研究”中,能够找到科学的答案。

高速发展隐忧已现

1996年开始,中国的城镇化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城镇化年增速率高达1.3%。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

“从"九五"以来,我国一直拥有超高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从20%40%只用了22年,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该咨询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但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例如,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居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对这一点,中科院院士黄荣辉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参与中科院学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状况与对策”咨询项目时,他亲眼见证了这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突出,城市灰霾天气严重,土壤污染加剧,近海、河口污染严重,湿地退化,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黄荣辉用一项项确凿的数据,列举了高速城镇化的种种“罪状”。

农村发展空间何在

在中国,“城市”这个词,从来都与“农村”一衣带水。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然而,城市的迅速扩张,最先挤占的就是农村的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过多地强调发展超大型城市,城乡统筹却没有做好;我们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但农村的建设状况仍不容乐观。”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良镛感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的“空心化”正在加剧;“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癌症村”等恶性事件;农村耕地大量流失,或者即使有土地,也已经无人耕种……

“高速城镇化使城乡统筹方针受到漠视,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说,“人们应该认识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是一体、平等、互惠的关系,建议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搭建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新平台,并创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破解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低、欠账多的现实难题。”

城镇化亟须科学转型

“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与城市建设布局研究”咨询项目将利用两年时间,分析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内在机制,阐明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和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性,基于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中国及各主要大区城镇化的指标体系、标准、具体要求和调控政策建议。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一直高度关注中国城镇化、城乡统筹,以及人居环境的理论思索和实践检验,近20年来,先后在长三角、滇西北、京津冀等开展了大量研究。此次,数名科研人员也加入到新启动的咨询项目中来,希望从人居科学的角度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

在清华大学教授吴维佳看来,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现在“进入到了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例如农村转移人口如何融入新型城镇社会、如何建设适合全体成员的美好家园(博客,微博)等,都已成为必须开始研究的议题。

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教授石楠等人,则将运用他们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

“现在,我们急需从理论的高度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循序渐进,采取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道路。”陆大道希望,科学家们提出的报告,能够最终影响国家今后的城镇化方针和政策。

《中国科学报》(2013-03-06 5综合)记者 丁佳  原题:理性城镇化呼唤科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