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以心力助苍生
转载《农民日报》( 2018年10月18日 07版)
创新奖
人物介绍:刘彦随,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脱贫攻坚以来,他带领1700余人的专家学者团队,系统研制了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创新实地调查“六个一”工作方式,开发评估调查成套技术和“精评通”设备,建成了国家精准扶贫评估与决策系统,连续4年圆满完成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重大任务。
本报记者郭少雅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刘彦随是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治沟造地土地整治现场度过的。在他和他的团队的科学规划下,这片曾经千沟万壑的黄土丘陵正在一点点地变成沃土良田,支撑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土地有了生命力,老百姓的日子就有了奔头。”这个陕北汉子蹲下身,抓起一把黄土。这黄土是刘彦随带领的团队以“测地配方施土”模式“造”出来的,老黄土做基底,马兰黄土做耕层表面,上千上万立方米的黄土就这样被打散、重组、再造,进而具备了固肥透气保水的功能,“这样的土地,才能成为农民的生产资源,进而具备资源、资本、资产三重属性。”
这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曾在《人民日报》上撰写时评——《精准扶贫当依靠科学体系》。他以科学精神投入扶贫事业,将自己多年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书写在贫瘠的大地上,以科技的力量,推动着这场划时代的减贫之战。
给脱贫攻坚树一面可靠的镜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如何对脱贫攻坚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成为重要问题,常年从事城乡发展、土地利用与土地工程研究的刘彦随临危受命,带领他的团队连续4年主持完成了全国最大规模、时代意义重大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以下简称第三方评估),以及首批28个贫困县脱贫退出评估检查。
第三方评估是党的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参照镜,更是对地方扶贫工作的“大考“,刘彦随明白,唯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出令人信服的第三方评估成套技术体系,方能“较真碰硬,真评实考”。
22个分省调查组、17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的评估调查大团队是刘彦随率领的“评估大军“,如何让这支队伍在贫困情况迥异、扶贫手段各一的贫困地区完成具有统一公信力的考核?刘彦随设计了”六个一“工作法,调研员入户调查时,都带着一套问卷、一部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支录音笔、一个定位仪,一幅高分地图。每调查一户农户,文字、音频、视频全部上传至大数据平台,信息自动进行验真比对,所有数据可以随时取用。曾经有一次,某地主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向刘彦随请教,希望调出某个地区内接受第三方评估的50岁以上的贫困户的健康状况,刘彦随在系统内简单输入几个筛选条件,结果便清晰呈现,为当地健康扶贫政策的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科技支撑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科学成果要服务于实践,才能够称得上是对得起人民的成果。”刘彦随的学生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老师这样的教导。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刘彦随的团队将地理学综合研究在脱贫攻坚上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在刘彦随的办公室里,几摞纸箱从地板堆到天花板,“这是第三方评估调研初期各调研组拿回来的调查问卷,这还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问卷给调查组带来的是出乎意料的搬运、储存和信息整理难题。很快,一套专供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的“PAD”——“精评通”手持终端设备被研发出来,调研组只需要手持一部薄如笔记本的“精评通”,便可以将考核中的各项数据实时上传至第三方评估的大数据平台系统。
“人在地上走,卫星在天上看”是刘彦随团队设计第三方评估APP全数字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监测系统、标准化分析转出系统的创新之处。调查组每到一个地方,在卫星遥感形成的抽样村高分影像上随机抽取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确保受访农户区域分布的客观合理。而刘彦随可以随时打开系统,看到各个调查组今天在哪里进行了调研,入了多少户,甚至可以随时点开受访户的信息,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屋照片和调研组成员入户调查时的影像。
几年的评估工作做下来,刘彦随和许多一线的扶贫干部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工作,不是给干部找茬,而是扎扎实实推进扶贫工作,但凡真心实意在一线为脱贫攻坚打拼的干部,都会在短暂的疑虑之后了解和欢迎我们。”刘彦随又随口讲起一个小故事,“曾经有几户应该异地搬迁的老百姓就是不肯搬迁,希望政府把路给他们修通,不然就说对扶贫工作不满意。我们用卫星遥感成像技术向他们展示出,为了他们几户人家,政府要花多大成本为他们修路才能让他们通往学校、医院和市场,最终说服他们,让他们了解到政府的搬迁政策才是最合理的扶贫方式。”
用真情担起脱贫攻坚的伟大使命
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刘彦随的皮鞋鞋底是磨烂的。这样的装扮出现在这个年代的科学家身上,确实少见。
刘彦随告诉记者,自从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以来,这样的皮鞋,每两三个月就会穿烂一双。
“我不是唯一辛苦的人,为了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团队中有的调查成员在偏僻的山村一走就是一天,只能自带水杯面包咸菜进村。有的孩子冬天调研,手脚都冻出了冻疮。”刘彦随说,也正是因为第三方评估做了到实打实的独立调查,客观公正,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同志称赞为“21世纪最有意义的上山下乡”。
成长于陕北农村的刘彦随与贫困“结缘”已久,他上到大学的费用,是含辛茹苦的父母从牙缝中省出来的,是上不起学的哥哥姐姐挣工分攒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彦随第一次拿到2000元的奖学金,他跟母亲商量后,将人生中的第一笔“巨款”捐给了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设立了“随园奖学金”。第二年,他再一次获得奖学金,又再一次将这笔钱捐给了曾经就读的绥德一中。
如今,除了主持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刘彦随和他的团队还在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建立了五个治理不同类型区域的问题土地的观测研究基地,延安的治地造沟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影响深远,而服务支撑好国家脱贫攻坚的考核决策,要求评估团队必须秉持原则、坚持标准、保持定力。努力把推进创新科学研究和应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刘彦随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