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空心村土地 亟待盘活利用

 

《经济日报》(2012330 3经济观察)作者:佘惠敏


    空心村的深层问题在于,迄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未根本转变,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农民工就业压力未根本缓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未全面改观。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中科院地理所最近发布了《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说起编写报告时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查,中科院地理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彦随很是感慨。课题组对山东、河南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调查发现,农村宅基地废弃闲置量很大,打谷场、村边林、取土坑塘等村庄附属用地利用效率极低。以山东禹城市村庄为例,空心村整治可净增耕地13%15%

宅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按照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宅基地的分配是“一户一宅”。如果老人均已过世,那么其宅基地就应收回进行再分配,好让达到法定年龄的年轻人向村委会申请宅基地盖房结婚。但课题组调查中发现,43.3%的农户不知道这一政策,如今有些村落早已无地可供申请。

空心村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现象,并逐步由个体出现、扩张,发展为村域成片废弃和整村闲置。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村”。农村空心化在国际上也具有普遍性,但在我国要更复杂一些。

我国农村高峰人口是1995年的8.6亿人,2010年为6.7亿人,到2020年按城镇化率60%计,届时将有5.8亿左右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将累计减少近3亿人,人口高峰期占用的农村建设用地会大量闲置下来。目前,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约2.48亿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3%,户均近1亩、人均220多平方米。根据课题组的估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有近1.14亿亩。

然而,在农村建设规划缺失、土地管理缺位和农村宅基地缺乏退出机制的情形下,农村“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新房无人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农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如何解决空心村问题?报告中提出了不少建议:将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制定整域性乡村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因地制宜,创新农村空心村整治的区域模式与长效机制;以民生为先,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特点和农民意愿,创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机制与管理制度……

盘活利用空心村土地潜力,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大局。空心村的深层问题在于,迄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仍未根本转变,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农民工就业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也未全面改观。如若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仅会更加严重,而且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