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东亚稻米、生活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举行

 
? 10月25-27日,第三届东亚稻米、生活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全罗北道道府全洲市举行,来自中、日、韩等国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韩国国立全北大学主办,稻米、生活与文化学院院长李廷德主持会议,全北大学校长徐巨锡教授致辞。他强调:围绕东亚农本主义、农业核心价值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全北大学召开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意义重大。东亚正在崛起,其价值日益显现,东亚各国有责任将东亚农耕文化与东亚文明推向全球。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和鲁奇研究员应邀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大会主报告。鲁奇研究员报告题为“中国1920-1930年代知识人乡村建设运动述评”,详细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中国知识分子晏阳初、梁漱溟等发起推进的中国早期“乡村建设运动”。如晏阳初主张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他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展了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这个地方后来成了遍及全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梁漱溟强调“以农立国”,在山东邹平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实验。他在引进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团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儒家传统而创办了一种地方自治组织——“乡农学校”。这样的乡村组织就是要让乡村人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乡村中的外来者进行合作。晏阳初、梁漱溟等创建的乡村建设经验、理念和理论,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珍贵的本土精神财富。 刘彦随研究员报告题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理念、组织与实践模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面临问题,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理念、组织与系统目标,重点结合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成果,介绍了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展、地域差异及其主导模式,以及近年来在山东、陕西开展空心村整治与中心村建设规划和示范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强调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针对中国农村人口、土地快速非农化及其引发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在战略上应推进农村中心化、农业产业化、农民文明化;在战术上应实行农村组织、产业、空间“三整合”,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化、产业集聚化、土地集约化。两个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收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大会期间组织了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现代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渔村公社与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系列考察和调查。韩国新农村运动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是由韩国领导人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自发参与的一场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运动,倡导“勤勉、自助、协同”国民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城镇化发展,当前韩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土地荒芜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近十多年来,政府倡导和推进“归农”运动,鼓励城市非农从业者、政府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分子到农村,成为新时期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教育普及、生态保育的重要力量,学习与传承农本文化,传播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针对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土地荒芜问题,政府支持成立有“营农队”,以及组织与管理部门农渔村公社,其职责是承包待耕土地,专门从事农耕生产,防止耕地抛荒和浪费,稳定发展农业经济。